坎儿井是干旱地区一种农业灌溉的特殊水利工程,分布在我国新疆及中亚等地。我国的坎儿井又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坎儿井就来自维吾尔语 karez的音译。
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高,比如吐鲁番地区,就素有“火洲”之称,是全国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日平均气温达38℃以上,最高时气温曾达到49.6℃。北部天山雪水融化渗入戈壁滩,在地下流淌,成为宝贵的水资源。但是高温会导致水大量蒸发,古代人民为了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问题,就发明了巧妙的坎儿井。坎儿井的长短不一,从几百米到几千米均有,个别甚至长达10千米,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道。因此人们又将坎儿井与长城、大运河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
早在汉朝时期,今新疆、甘肃一带就已经开始利用坎儿井。坎儿井由人工开挖的竖井、具有一定纵坡的暗渠、地面输水的明渠和储水用的涝坝等四部分组成。其中,竖井具备两个功能,一是集水作用,二是在开挖暗渠时,起通风出土、定位的作用,可供施工与维修人员使用;暗渠也具备两项功能,一是输水功能,二是当其周围的潜水位高出暗渠时的集水功能;暗渠的出口,称龙口,龙口以下接明渠。明渠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明渠与暗渠交接处建有“涝坝”(即蓄水池),“涝坝”是绿洲的心脏,主要用于蓄水,提高水温,调节灌溉。
坎儿井是一种节能、生态的发明。利用地下的自然坡度引水,不仅减少水量蒸发,也省去了给泵水提供动力原料和泵水工具的支出。同时,坎儿井不仅滋养了绿洲、生命,其本身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许多动植物以坎儿井周围作为家园,赖以生存。保护了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改善了坎儿井流经地区的生态环境。坎儿井引出的地下水,还干净清澈,不受地面环境的污染,因此可以直接饮用,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在旅游发展的今天,坎儿井也成为新疆的旅游资源。随着对坎儿井的认识深入,坎儿井已成为我国古代水文化的象征之一,这是让游客们了解到新疆干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经典案例。
但是近年来,新疆坎儿井的数量和其水流量都在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是对水资源的开发缺少统筹规划。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库建设和吐哈油田用水消耗较大。三是坎儿井自身的开凿、维修方法较为原始、出水量少、成本高,不利于坎儿井的维修与保护。因此,从根本上保护坎儿井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合理的进行经济开发活动十分必要。2006年9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从而使新疆坎儿井的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2014年,我国还将坎儿井开凿技术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236。
项目名称:坎儿井开凿技术
项目序号:1350
项目编号:Ⅷ-236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保护单位:吐鲁番市高昌区文化馆
作者:未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