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65°的时候,白露节气便到来,9月7日~9日交节。白露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是在立秋、处暑之后,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是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时节,暑气渐去,凉意渐生。此时白天阳光灿烂但并不炙热,一旦太阳归山,气温便明显下降,因此早晚温差变大,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细小的水珠,凝结在花草树木和石头之上,成为露水,呈白色,是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道:“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五行划分季节,秋季属金,金为白色,此也为“白露”之白。
白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同时又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5天为一候。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鸟类。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同样准备南飞越冬,来年春年再北飞。
三候群鸟养羞,“羞”便是“馐”。白鸟开始贮存食物,以备过冬。
民间习俗
白露节气,我国古代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露以秋季的为佳。《本草纲目》称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寿。秋露寨具肃杀之气,宜于煎制润肺杀祟的药物。据说,百草头上的秋露,未干时收取,可以治愈百疾,止消渴,怡心美颜。以露酿酒最为清冽。古人亦常用露做饮料,如《楚辞》中即有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山海经》记述:“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除去治病养身的作用,人们还用收集的白露清洗眼睛,用以明目。
除此之外,太湖畔渔民还有“祭禹王”的习俗、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最大,历时一周。
喝白露茶也是旧时南京人的习俗之一。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因此白露时节老南京的茶客就会聚在一起,细品香茗。
农事活动
白露前后,进入丰收季节,但是我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在此时常会有雨。华南地区的作物进入最后生长阶段,若雨水缺少就会影响最后抽穗和颗粒饱满程度,但若赶上连绵阴雨又会导致庄稼的阴霉腐烂,因此必须注意灌溉和排灌。庄稼成熟之后,必须抓紧时间,在合适时机进行收成。
白露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将要开始,应抓紧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虫等农耕工作。
白露养生
白露之后,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冷空气逐渐南下,降温的同时,也逐渐吹干了空气中的水分,因此白露应注意保温降燥。虽然不似大寒的寒冷,但是也应注意,不要贪凉,适当保温。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说,处暑虽然还有暑气余温,每天都需要洗澡,但是大概十八天之后,到了白露,就不能再赤膊裸体,以免着凉。同时,因为秋季干燥,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因此需要润肺降燥。少吃或不吃鱼虾生腥和辛辣酸咸的食物,多补充维生素,或者食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食物。
俗话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秋收冬藏,说的是自然万物,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一阵一阵的秋风之后,人们便已送走夏季的燥热,迎接秋季的丰收,逐渐准备进入寒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