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特纳是苏格兰人,象征主义人类学家。二战应征入伍,服役期间接触到布朗和米德的作品而对人类学感兴趣,战后学习人类学,到赞比亚的恩丹布人中做过田野。后移居美国。主要著作有:《象征之林》、《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戏剧、舞台与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行为》、《从仪式到剧场:人类游戏的严肃性》、《表演人类学》、《丛林的边缘:体验人类学》、《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和延续:恩丹布农村生活的研究》、《忧苦的鼓声:赞比亚恩丹布人宗教程序的研究》、《恩丹布仪式的启示与预卜》等。
特纳研究了恩丹布人的政治稳定性是如何维持的,重点研究了它的仪式,仪式在恩丹布人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调整手段,因为举行仪式时,经常是许多村落的人都来参加,超越了单个村落内部界限,这样可以表达恩丹布人的社会价值观念。恩丹布人的社会是一种重复的社会制度,社会内部的冲突和矛盾是通过定期的仪式,才得以遏制,所以冲突并不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将仪式看做恢复社会平稳和稳定的政治手段)。
在对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后,他开始从象征意义方面探讨恩丹布人的仪式体系,认为荣格关于符号与象征之间区别的观点是正确的,即符号是一种已知事物的类似代表,象征相对地讲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表达。
特纳对象征的本质属性以及象征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一,象征的本质特征是他的两极性,其一级,是具有一种自然和生理特点的象征代表物,它们都与一般的属于感情方面的人类体验有关,其另一极,是一类与社会组织的原则,与社会结构固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有关;第二,象征具有多义性与统合性的性质,前者指的是每一个象征都是最简明的形式来代表许多事情,后者指的是对彼此矛盾或相异的观念和事物的某种统合。一般来讲,越是主要的或占中心地位的象征,越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或能够代表和统合更多的东西;第三,针对象征意义的探索过程,他提出的三个层次的方法:(1)当地人对仪式、象征的解释层次,包括当地仪式专家和普通人的解释;(2)仪式、象征的应用含义层次,即通过观察分析仪式、象征如何被举行,操作和应用而获得的意义;(3)象征的地位含义层次,即把象征的意义看做是由它与其他象征在一个整体、一个格式塔中的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完形的各部分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获得各自的意义的。
特纳认为,恩丹布人的象征主要指的是社会存在的基本需要(狩猎、种植、生殖)和公共生活中所依赖的大家共有的价值观。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