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帐号或密码错误
中华民族
民族地区
民族经济
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历史
民族服饰
民族饮食
民族建筑
民族风俗
民族节日
民族文学
民族艺术
民族工艺
民族教育
民族科技
民族传媒
编辑整理:王韵茹
级别:
浏览量:
关注度:1000
简介:
“青山秀水,田坝风光美,四面山环茶叶翠,景色怡人沉醉。凤凰舒翅山间,双龙戏鳞街前,古色古香亭镇,商旅频聚财源”。一阕《清平乐》清新雅致,描绘的是宣恩县庆阳坝的风光景色。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庆阳凉亭街,有整齐漂亮的特色民居,有绿野千里的茶园,有腊肉腊肠、合渣、咂酒等土家特色美食,有淳朴浓厚的土家歌舞民俗。
庆阳坝村位于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西北部,距椒园集镇12公里,距宣恩县城19公里,公路绕过庆阳坝的街头巷尾,交通十分方便。庆阳坝村地处宣恩县椒园镇西北部,全村70%以上的人是少数民族。2012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恩施州“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庆阳坝地形为椭圆,面积约2.5公里,坝西南蜷伏着丝栗堡凌峰,山形如磬,有洪鸣金磬的传说。古镇四周有蜿蜒曲折、呈东西走向的五条山脊,脉势面朝磬口,谓之五凤朝阳。两条山溪,如跃腾的蛟龙,一条从北向南,一条由西折向南,在庆阳坝集镇汇合,形成双龙朝阳之状。当东方的彩霞越过李家山顶(海拔195.6米),阳光折向坝南的福寿山(海拔1094米)、西南的花椒山(海拔1055米)、北边的县界山岭桐子坳(海拔849米)时,庆阳坝彩阳闪辉,磬口迎丹阳,谷穗喜朝阳,人庆太阳,故名庆阳。庆为磬之讹,山形如坝,合为庆阳坝。据宣恩县志《乾隆版》载,清雍正曾在此设塘丁三名,为宣恩最古老的集镇之一。
庆阳凉亭古街
庆阳坝是茶马古道宣恩段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宣恩最古老的集市之一,是宣恩西北的边境贸易中心。早在土司时期,庆阳集镇就十分繁荣。集镇原叫太平街,两叉河上建有石拱桥,因街而名叫太平桥。清光绪年间,因洪水冲垮石拱桥,当地百姓积极捐资,建成凉亭桥,后因洪水泛滥,凉亭桥曾多次重建。民国时期设团防,曾栋庭团防武装在庆阳坝驻守了七八年。1923年前后,神兵放火烧团防队长曾栋庭的房屋而殃及太平街四五十户居民,因为烽火墙阻隔仅留下关帝庙未烧毁,现在所见的街道规模是1923年以后陆续仿照原貌修建的。由于太平街被焚而不太平,老百姓忌讳,就因凉亭桥而名,遂改称凉亭街,每逢农历“二、五、八”赶场,一个月有九场,自古延续至今,十分繁荣热闹。
庆阳凉亭街(王铁志摄影)
庆阳古镇是一条全木结构建筑的凉亭直街,全长100米,宽3米,建筑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小街西北走向,沿街两面全是木质结构的商业店铺,有电器行、日用生活品店铺、肉市、农用物资行、茶行、食品行、药店、理发店、医疗卫生所以及十分古老的庆阳旅社。用句通俗的话说,这条街全是做生意的。全镇4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人。古镇现在每月有9个赶集日,商品除了日用生产生活用品,主要是本地的土特产品茶叶、花生、桐油等。古镇很紧凑,完整的一条街,周边没有多余的建筑,沥青公路从镇背后的山坡上经过,一条清溪绕古镇脚下流淌。镇上最大的企业,也是最喧闹的茶叶加工厂已搬到小溪对面,所以古镇显得十分安静,安静得像一个坐在溪边晒太阳的老人。
古道幽阶蜿蜒过,浸甜芳香,九曲回肠;几丘绵延长廊,千古轮回,历尽沧桑。庆阳坝的古街,以其古朴与宁静隔开了两个世界。山外,城市是热闹的,好比煮开了的沸水,噪杂而喧嚣;山里,古街是安静的,犹如一杯明前香茗,清新而又意蕴悠长。
走进古街巷,感受到的是顺应天然的清静安详,看到的是舒适平和的松弛自由。临街面为商铺,临溪面是吊脚楼,凉亭街房屋檐搭檐、角接角,首尾相连,一气贯通,五柱四骑到八柱七骑,二至三层不等。
庆阳凉亭街(王铁志 摄影)
老街的建筑与街巷空间互融,集市街巷忽而明亮,忽而没入过街楼,忽而连通风雨桥,潺潺流水穿桥而过,漫过心尖。古镇的廊桥,不仅连接着此岸与彼岸,更是连接着今昔与往昔的岁月,连接着苦难与幸福的轮回,连接着人生的每段历程。每一个台阶上,滑动的是人间的沧桑;每一个扶手上,见证的是时间的痕迹;每一条河溪中,流淌的是悠长的光阴。
“盐花大道”第一隘
明朝土司时期,庆阳坝集镇已粗具规模,其主要原因是离当时鄂西最大的土司之一施南土司署所在地水田坝仅5公里,且是施南土司西北南三面进出的口岸集镇。施南长官司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将治所从利川迁至水田坝后,于永乐四年升为宣抚司。从此,覃氏土司在此苦心经营,世代沿袭,自覃耳毛首任到覃禹鼎止,时达449年。
庆阳坝占着覃氏土司最近的边境集镇和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慢慢成为鄂西南重要的商贸集市,建筑规模和集镇的各项设施逐步完善。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施南土司归流。按常规,随着政治中心转到宣恩县城珠山镇,庆阳坝也将失去原有的口岸经贸条件,随之淡出商业集镇的位置。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清政府“改土归流”后对湘鄂西民族地区的一系列举措,改变了庆阳坝集镇的命运。由于庆阳坝是来凤、咸丰、鹤峰三县通往恩施入川的陆路交通要冲,作为陆路商贸圩场当之无愧,而且一度坐上了湘鄂西“盐花大道”第一隘的宝座。恩施土家族地区清代不产棉花,“邑不产棉,衣裳所需,皆市之外地”。境内购买最多的是棉花,境内外商贾们在疯狂贩运土家地区的土特产品时,将常德、宜昌等地盛产的棉花、棉纱运到恩施贸易。棉纱沿着人行大道又源源不断地经庆阳坝集镇流向恩施、建始等地。庆阳坝是当时通往恩施北四县的贸易隘口,一时间,棉花、棉纱成为进出庆阳集市最大量的货物之一。
与此同时,流经庆阳集市能与棉花、棉纱流通量相差无几的另一大宗货物,就是千百年来困扰土家人的生活必需品盐。由于庆阳坝集镇正处在咸丰、宣恩、来凤、鹤峰、龙山、永顺、保靖等地入川的陆路交通要冲,于是入川购盐、入境销棉,境内外客商组成行帮,进出庆阳坝集场交易,使庆阳坝集镇一举成为湘鄂西有名的陆路集贸口子集镇,即“盐花大道”第一隘。
由于庆阳坝是南连湘黔北接川陕的“盐花大道”“茶马大道”两条交通古道交会点,成了南来北往各类民生物资和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商贾云集,人流如织,每天迎来送往数以千计的商家茶客、马帮。集市从事服务行业的多达50余家,全天候接待,呈现出“路上不断人,灶里不熄火”的繁荣景象。
庆阳坝作为“盐花大道”第一隘,在清末至民国初创造了土家族精典的陆路商业文化。民国后期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庆阳坝逐渐淡出商业要冲的位置,但其保存完好的土家古集镇全木质结构建筑,以及其创造的土家陆路商业文化,无疑是土家族区域性商业经营文化不可多得的典型标本。
现如今的庆阳坝
庆阳凉亭老街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遗风土家街市,保持着民族生活的原真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如今的老街,古韵犹存,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古街改造中,村政府对残损严重的吊脚楼进行全面修复,将现有用水泥修建的建筑物改建成吊脚楼古墙体,不能进行改建的予以拆迁,恢复土家族传统神龛,配饰窗花等。对吊脚楼的维护以在柱头、板壁上刷桐油保护为主。对于古街的街道,用青石板铺设路面,并在街道下铺设1450米的排污管道。
对于临街的房屋,按照特色民居的建设要求,统一打造“青瓦白墙、栏杆跺脊、飞檐翘角、木门木窗”的特色民居。对于凉亭桥,完成桥梁调正、房屋垛脊,更换桥板、栏杆、破损柱头等,使其保持原有风貌。
改造后的民居(王铁志摄影)
文物部门在村主要入口处设立了历史文化名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以及保护公告碑,在保护范围各方向节点设立了界碑4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庆阳坝(王铁志摄影)
近年来,庆阳坝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庆阳凉亭街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改善人居环境,逐步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闪耀在武陵山区的历史文化名村。
走出老街,顺着溪流,倚栏而望,张眼还能看到成片成片的茶园。太阳从东方山峰间跳出时,脚下的芳草还闪烁着晶莹的眸子,无名鸟儿开始一天的行程,顿时,寂静的茶园露出微笑。采茶老妇开始了手里的活儿,携身而挎的茶篓里逐见青翠。一曲山歌传来,隐隐的歌词,古老而悠扬,似乎极为遥远,仿佛又在邻近。改老田,新栽培,3000亩有机茶园生机盎然。古镇茶意浓,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
茶园和民居(王铁志摄影)
参考资料:恩施新闻网
粉丝数:102
村寨等级:
创建时间:201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