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楚雄、四川凉山是主要聚居区。彝族医药是人们在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成果。由于受当地特有的居住环境、地理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实践影响,彝族医学对病症认识的基础理论体系学说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热证”、“毒证”、“箭证”、“蛊证”等,所以在治疗方面既擅长用药也擅长外治,特别是在排毒、通脉,治疗骨折、风湿、蛇伤、感冒、心脑血管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在诊断方面同中医一样也有望、闻、问、切四诊。
彝医药书籍
彝药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数量达千种,以植物药和动物药为主。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彝医使用动物药源于古代彝族先民,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30%。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医善于使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如《彝族献药经》中收载的动物胆、肉入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动物肉入药的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彝医使用动物药在中国历史上早与汉族有过药物交流。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药材多以鲜品入药为主,并且使用单味药居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
彝医善使用药酒治疗疾病,亦有悠久的历史,是彝药的特点之一。彝酒是用谷类和曲酿成。彝族用酒治病方法各异。常见的有酒泡药(药酒);以酒(或甜白酒)为引煎药;以酒兑服药汁(或药粉);以酒调药外敷或点火酒。这些都是彝族医药中的古老传统医疗方法。可见,酒在彝族药的使用中占有重要位置。
彝族仰赖云南、四川丰富的药材资源,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色。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有“外治法”和“内治法”。“内治法”主要靠口服,药物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酊剂。“外治法”有外包、外敷、烧火、熏蒸、放血等。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高山林区,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刀伤、箭伤、跌伤、蛇伤等外伤较多,故彝医多善于治疗外伤、解毒。例如以麝香治蛇伤、熊胆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等。著名的云南白药就是彝药。特别是“灵丹草颗粒”,是彝药药材灵丹草的有效成分提取物,生长在云南楚雄的村旁、田埂路边,被彝族地区的人民用了近千年。内服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外敷用于蚊虫叮咬、外伤。就是这个产品在抗击非典时发挥了作用,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选择药物之一应用临床,在2003年这个产品完成了1.4亿元的年销售额。